二十四节气——白露
蒹葭苍苍
白露为霜
今天11时11分
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——白露
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。斗指癸;太阳达黄经165度;于公历9月7-9日交节。

古人以四时配五行,秋属金,金色白,以白形容秋露,故名“白露”。到了白露节气基本上就意味着已经结束了暑天的闷热,天气渐渐转凉,寒生露凝。

白露气候
气候变化
进入白露节气后,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,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,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,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,日照强度减弱,夜间常晴朗少云,地面辐射散热快,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,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一说。
白露后,昼夜温差渐渐拉大,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,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。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“候平均气温”划分四季的标准,候平均温度在10-22℃期间为春季或秋季,按此标准,从白露节气开始,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。这时,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℃—16℃,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。
白露物侯知多少
一候鸿雁来
二候玄鸟归
三候群鸟养羞
一候鸿雁来
白露初至,鸿雁南飞。大雁作为候鸟,感知秋凉,自北方振翅南迁,以避寒冬。
二候玄鸟归
白露渐深,玄鸟即归。玄鸟,乃燕子之雅称,春分时自南翩然而至,为大地添生机。时至白露,秋风瑟瑟,燕子感知北方寒意,遂结伴南迁,寻觅温暖之乡以度严冬。
三候群鸟养羞
白露已深,群鸟养羞。此“羞”同“馐”,意指美食。随着冬日脚步的临近,林间鸟群纷纷忙碌起来,它们四处搜集干果、种子等丰富的食物资源,细心储藏,以备严冬之需。
白露习俗知多少
1.收清露
中国民间白露有“收清露”习俗,据《本草纲目》载,秋露可煎如饴,延年益身;百草、百花之露,更被誉能愈疾、养颜。此习俗成为白露独特仪式,寓含自然恩赐与健康祈愿。
○ 2.祭禹王
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,太湖畔渔民称为“水路之神”。每年正月初八、清明、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,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。其中又以清明、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,历时一周。
○3饮白露茶
白露茶,白露时节采摘,口感适中,甘醇满溢
4。吃番薯
红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包括蛋白质、淀粉、果胶、纤维素、氨基酸、维生素及矿物质,具有抗癌、保护心脏、预防肺气肿、辅助糖尿病管理以及促进减肥等多种健康功效。
○ 5。啜米酒
湖南资兴的兴宁、三都、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。每年白露节一到,家家酿酒,待客接人必喝“土酒”。其酒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成,温中含热,略带甜味,称“白露米酒”。
6.吃龙眼
福建福州传统习俗“白露必吃龙眼”,寓意大补身体,因龙眼具益气补脾、养血安神、润肤美容之效,且能辅助治疗贫血、失眠、神经衰弱等病症
白露卦象
白露节气,对应《易经》12消息卦的“风地观”卦。
上巽下坤,整个卦象,下面四个阴爻逐步上升侵蚀着上面两个阳爻,阴气占据优势,阳气不断消亡。表明天气渐渐转凉,寒生露凝。
观,是“大观在上”、“下观而化”,象征着观察、瞻仰之意。
提醒我们,要用眼观察,用心思考。做任何重要抉择之时,要善于观察,按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决定进退。
白露养生—— 顺应秋凉,调和阴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其实这里所说的“秋冻”,并非指忍着寒冷去硬撑着冻,而是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基础上,不宜过早地添加太多衣物,适当的秋冻可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
一、护心
白露后,中老年需防心脑血管疾病。避免“秋冻”误区,适时添衣,以防着凉诱发或加重心血管问题。
二、护脚
白露为冷暖转换期,阳气易不足,脚部尤需保暖。建议穿袜避寒,泡脚暖身,以防肾气受损。
三、护肠胃
白露昼夜温差大,需防“露肚”受寒。肚脐(神阙穴)周边薄弱,易受寒侵,保护肠胃健康至关重要。
一、饮食
饮茶:乌龙茶,润肤生津。
润肺:多吃白色食物,如山药、百合,自制大枣百合汤。
二、生活习惯
泡脚:温水泡脚,补养肾气。
作息:早睡早起,顺应自然。
三、环境调适
保湿:室内加湿,保持空气湿润。
鼻腔护理:清水润鼻,减少干燥。
情志养生——凝神静气,收敛燥气
白露时节,秋意加深,人体易感夏耗之疲,现秋乏之态,乃至抑郁失眠。应遵四时之变,自我调节,心持愉悦,以缓秋之肃杀对情之扰。肺气清肃之际,尤需控情波动,广交言谈,以舒焦虑,解心压。情绪稳,神定志宁,肺气和,心自静
愿你心如秋露白,愿世事如月圆。
今天是腊月二十七,现在拜个早年其实都不算太早了,尤其是除夕不是三天后,而是后天,今年没有大年三十,腊月二十九直接连着大年初一。不光今年没有三十,连续五年都没有,再有大年三十得是2030年了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没有大年三十,除夕的习俗会受影响吗?首先,腊月二十九三十、正月初一初二,都是指的农历...